17 April, 2010

介面

介面:中文的輸入和輸出

沒有介面就沒有出和入,而出和入的異同是介面説了算的。介面可以是人性的,人爲的,有商榷的,也可以是經過精確的科技,一種無私的運算。

電腦怎說都是西方/英文的玩意, 要用中文就要用輸入法的介面向電腦供應代碼。輸入法很多種,可說各有千秋,也各有缺點。我呢,因爲拼音還可以,就選擇了電腦裏早已備用的微軟 IME3.0。這軟件的 Default Setting 只能輸出簡體,我這個電腦《弱視》(僅次於《盲》)也就將就地用了好一陣子。

我聼人說這拼音輸入法可以輸出繁體,但在 Google 上的許多指南 (也就是我用過的) 都只教人去到最基本的 Default Setting 就停了,沒有更多。本以爲就這樣吧,但心裏面不服氣,前幾天又搜索了一下,居然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 link。原來只要多走一小步, 選擇 Charset, 就可輸出繁體。成功後是又開心又好笑。這個 "Charset" 我是見過的,但因不知其功能沒去動它, 也沒醒悟它可能就是“Character Setting” 的意思。

想了想,用這軟件的人,幾乎百份百是用來輸出簡體的,而那些《指南》(又是一種介面) 也是由這些人寫的。忽略了像我這種用來輸出繁體的用家,是理所當然。

由入到出,只要經過介面,就有損耗,就有麻煩,那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15 April, 2010

Letter from NYC 2010 (1): Western “ Papercut“ 西方《剪纸》

Letter from NYC 2010 (1): Western “ Papercut“ 西方《剪纸》

前几天在 F 车里看到了纽约地铁 (MTA) 赞助的艺术, 是法国艺术家 Beatrice CoronAll Around Town (要看大一点点的图片,按这里)。令我眼前一亮的是:用咱们再也熟悉不过的手法, 用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大胆地表现出来, 丰富了视野。反之,中国的传统艺术怎么就好像裹足不前了呢?是包袱重,惰性强,还是没自信呢?

牢记着她的名字,就在 Google 发现了很多她的资料。原来她在亚洲也有很大的知名度。

艺术家的网页很有趣, 值得慢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