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June, 2010

Concert Review: HKPO-Shostakovich-Lazarev

Concert Review: HKPO-Shostakovich-Lazarev 音樂的祭拜

June 4, 2010, CCCH

HKPO-Alexander Lazarev
Mozart-Shostakovich

作爲一個中國人,六四不單是一個畢生難忘的日 子,更是一個揮之不去的符號加問號。這一天,連政治冷感的大衆都會想起歷史。當天,我選擇了去聼音樂會。要知道原因的話,看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對 此曲的描述就知道了:

"... 標題《1905年》的《G小調第十一號交響曲,Op.103》首演於1957年,內容描寫一樁重大歷史事件:1905年俄羅斯東正教教士加朋錯估沙皇尼古 拉二世的仁慈,率眾赴皇宮請願,沒想到沙皇全家避居冬宮別墅,警察及哥薩克騎兵向群眾開火,廣場血流成河,埋下俄國大革命的火種。全曲四個樂章均附標題: (一)宮殿廣場(二)元月9日(三)永恆追憶(四)警報,有學者認為其精神內涵似乎隱喻譴責蘇聯當時入侵匈牙利的不當。無論如何,此曲動態巨大,配器多彩 多姿,是一首備受音響發燒友喜愛的里程碑格局曲目。..."

蕭氏從來都是港樂的強項。在這之前, 港樂有三次超凡的蕭氏演繹:幾年前 Jaap Van Zweden 指揮的第八號那霹靂感至今仍然在耳(可惜那時未建 Blog, 也沒留檔案; 如你有資料,敬請告知); 還有 2008 年 Mark Elder 極具深度的第六號2009 年 Rozhdestventsky 的第十號。可是這一次更不一般。

在大嚎中也能聽到細細的哭泣
Alexander Lazarev 的指揮下,HKPO 蕭氏第十一號的演繹,絕對稱得上“ 鬼哭神嚎“。 描述屠殺的時候,我及朋友們的眼淚滾滾而下。 從來沒聼過港樂能夠放送那麽源源不絕的力量。就算在音樂最歇斯底里的時候,每聲部仍然清晰; 就這一環,水準已經超越了以前任何蕭氏和馬勒的演出。更可貴的是,在大嚎中也能聽到細細的哭泣。這不只是樂隊在音樂澎湃時的出色表現,也是指揮 Lazarev 對樂曲整體的理解和描述。 聼這場音樂會赫然就是一個祭拜的經歷。

蕭氏很多作品,包括第十一號, 演繹最難的是對連貫性的要求。各式各樣的微弱聲音滿佈此曲, 平庸點的演繹會令人在刺激過後容易產生乏味的感覺。在這些地方 Lazarev 沒少費周章, 在一個緊接一個隊員或聲部身上張羅到豐富的色彩, 絕無冷場。

令人遺憾的是,可能日子特別之故,當日上座率我想四成不到。更糟糕的是,最後一個音符還沒完全過去就有一位先生大叫 Bravo, 破壞了一個完美的音樂會。 可慶之後 Bravo 之聲仍然不絕。

Alexander Lazarev
久 違了的 Lazarev 是一個非凡的指揮。自我聼了他在 2005 年指揮港樂後,就非常仰慕他。那次全俄國作品, 其實比這次難度更高。上半場 Rimsky-Korsakov 的 Russian Easter Overture 及Prokofiev 的 Violin Concerto 2 (Takezawa 拉) 對大家來説比較耳熟能詳;真正令人驚嘆的是下半場兩個冷門曲目。 Liadov 的 Nenie 色彩豐富多變;Borodin 的 Symphony No. 2 氣勢如虹。

友人聼了 RTHK 的訪問,說 Lazarev 很謙卑,強調“指揮”最重要的是跟樂隊的溝通。其謙卑從謝幕也可看到;他不停地用手勢把掌聲推向樂隊。

這 才是個真正的“大師”,一個注重令音樂打動人心而不是令樂隊服從的音樂家!希望他不用我們再等五年, 很快重臨香江。

P.S.
1. 有沒有留意到海報的詭(鬼)異色彩?
2. 在網上瀏覽的時候,看到一篇有同感的文章:香港管弦樂團政治不正 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