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看到了这幅唐代的《五牛图》, 越看心越欢喜, 给各位奉上, 拜个年!
祝:
邊走邊談普天慶
界內界外一家親
画的故事还牵涉到香港。1958 年,对小弟来说,更有特别意义。
详情如下:
中國唐朝時期,出現了一些善於畫動物的畫家,比如善於畫馬的曹霸與韓幹、善於畫孔雀的邊鸞以及善於畫牛的韓滉。這 幅《五牛圖》卷不僅讓我們一睹1300年前唐代畫家韓滉畫牛的高超技藝,而且此圖所用的畫紙,正是唐代繪畫所用的典型紙張——麻紙,《五牛圖》卷乃是目前 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
韓滉(723——787年),字太衝,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他是唐代宰相韓 休的兒子,在唐德宗時期歷任宰相、兩浙節度使等職,封晉國公。擅畫人物和畜獸,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五牛圖》中所繪的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 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 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畫家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更是細緻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 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五牛圖》卷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的熱點。按明朝人的著錄,《五牛圖》卷在北 宋時曾收入內府,宋徽宗還曾題詞簽字,但這些痕跡都因後人的挖割而不復存在了,只有“睿思東閣”、“紹興”這些南宋宮廷的印記表明它南渡的身世。元滅宋 後,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如獲巨寶,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到了明代,《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鑒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 中。清代乾隆皇帝廣詔天下珍寶,《五牛圖》卷被徵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清朝末年,名畫被轉到中南海瀛臺保存,但卻在八國聯 軍入侵北京時被掠走。1958年,《五牛圖》卷驚現香港,在周總理的批示下政府以重金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纍纍,更有大小 洞蝕數百處。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臟污,畫心洗、揭、刮、補、做局 條、裁方、托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 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準。
裝裱修復完成的《五牛圖》卷舊貌換新顏,名畫重又煥發生機。(故宮博物院 達微佳)
(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