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November, 2009
21 September, 2009
幸福的感覺
昨天是很特別的一天。一位才見過一面的朋友,居然在他的生日包了一家小餐廳, 請了我們幾個發燒友共聚。酒菜如浪水般上了撤了, 沒中斷過; 談不完的話題也一樣, 由來有回。主人年紀很輕,人生經驗卻較我們特別;超乎想像的慷慨,豪情內的細心,令人溫馨但覺得受之有愧。
這 家隱蔽小街上的西餐廳像一家好的私房菜,名氣正在上揚,連蔡瀾都即將到訪。好客的老板也是發燒友,我才知道是老朋友的同學,也是個劉伶,故此多道特別的菜 式都有用上好酒調味(如 Single Malt Whisky, Sauterne 等),不惜工本的發燒精神令人驚訝。 更值得激贊的是 FUSION 的成分恰到好處,那麼多道菜都沒有錯配那種喧賓奪主,格格不入的感覺。對講究原味的人,是個好地方。
快樂可以是無常的,幸福的感覺卻非偶然。 授受之間微妙,心裡面要在潔淨處領受, 幸福就會不覺間悄悄到來。一個電話,一個機緣,是快樂,是幸福。
蘇三茶室:土瓜灣美善同道1号美加大厦地下
23 August, 2009
电影: 「孔雀」
(posted in R33 on 21/05/07/)
買了很久, $18, 但昨天才看。 顧長衛之處女作「孔雀」不看尤可, 一看驚艷程度不下賈樟柯。
攝影出生, 鏡頭運用絕對是大師級。 劇本, 演員均好。 音樂也好, 但可惜片尾看不清是誰的作品。
如有人知道那里有 CD 原聲帶賣, 煩請告之。
http://www.southcn.com/ent/zhuanti2/peacock/
26 July, 2009
澳門:頻洗面顏,魅力依然
澳門:頻洗面顏,魅力依然
以前每一兩年就會去趟澳門, 這一次隔得久了點。 中間眾多朋友都說不好玩了,故去前我也擔心著。天氣酷熱, 但那才藍天白雲, 從船裡外眺,風景依然。
海關正在擴建,一進去就嚇了一跳,天哪,那麼多人, 港人明顯是少數!排隊時與前面的港人師奶聊了幾句,她說: [澳門現在好玩o左好多,行街多o左好多鋪頭,多o左o野睇!] 二十分鐘后過了關就到旅游中心,擠滿了人,職員經驗不足,亂成一片。 拿了地圖才看到凼仔和路環已成連體嬰,有點惘然。
剛好有車,遂到酒店報到。這家少了兩粒星,遠離市區,鄰近凼仔老區,房間一般,卻面向綠丘而靜恬。 老區周邊都蓋了新房子,環境較前干淨, 而老區本身改變不大。
Robuchon 臨時沒能定到,就奔李康記午膳, 價錢雖不便宜,但依然很好吃。如果要吃魚翅花膠之類,是個好選擇。鄰席幾個老人因曾做過腔喉手術,都用絲巾或衣領稍遮傷口,也要用放大器幫助發言。 發出的聲音自然沙啞, 但我非常佩服他們把日子過好,互相扶持的精神。
提示:請按圖片放大
天氣炎熱,澳門山多,膳后卻堅持漫步。路不容易走,沒能避開議事廳一帶,走过覺得光鮮了, 但我喜歡的《銀禧麥面家》卻不幸已成歷史。
一路往北,到了荷蘭園一帶,人開始少了,也快熱壞了,遂到了中央圖書館過冷河。這一帶的老葡式建筑都受到保護,圖書館就是其一,坐在窗前看看報紙, 外眺新的塔石廣場, 遠瞻山上的東望洋炮台, 比在一般的咖啡店感覺更好。
冷却了再出发,向前走一點,有眾多高插入雲的老樹,經過茶博物館就進去溜跶了一下。很多老線裝書,看不懂哦。一出來,就看到了國父紀念館的指示牌,也就去參觀了一下。房子挺有意思,但屋大室陋,內容欠奉了一點。澳門大多博物館都很小,較具趣味性,且是免費的,散布更是很廣,隨便走都會碰上,路過不妨進去看看,還可享受冷氣。別忘了,附近的盧廉若公園也值得觀賞。
再向西北點,更遠離游客區,到了正在重修的三盞燈,已是下班時間,隨便吃了碗緬甸撈面。去超市買了瓶葡國白酒,沒以前便宜,就找了公車回旅館小休。
晚上便飯后隨意散步到馬場附近,再去了《威尼斯人》。 好奇怪的地方,有三分亂真, 可以說是威尼斯〈一眼游〉。沒進去過《世界之窗》,我想就是這樣的吧。話說回來,晚上燈光燦爛,去走一圈還是挺好的。
星期五賭場內人並不多, 無論裝潢或氣氛都沒什麼看頭。中國的賭徒看下去都一個樣子,沒一個像周潤發,俗氣得來只落得個〈庸〉字,放在麻將館內還成樣子, 在西式賭場裡就不倫不類,還不如去觀看真的市井之地。 堂堂 Las Vegas 可不一樣,百花齊放,像大導演 Fellini 般能集媚俗成大觀園。 擔心的是, 賭徒是中國最先〈走出世界〉的一批,力量不可低估,Las Vegas 怕現在也淪陷了。
中國賭徒質素有待提高,相對來講,場內那些獵客的小姐看來比較〈脫俗〉, 與西方的姐妹們相比不遑多讓, 總算替祖國挽回一點〈面子〉。
第二天上午,打開電視,赫聞台風將臨。 去路環走了一趟,市中心早上原來是那麼的寧靜。歸去退房后,在悶熱中上了去得最遠的公車, 去到佑漢才下車,回頭向市中心走。 挑了一家家庭式茶餐廳, 牛腩飯出奇的好吃。繼續上路又碰到山,走得很累,好不容易又回到了市中心,本以為不難找個地方喝點東西,卻耗了半天才找到。啊,那草莓冰沙真能救命哦。看來經濟繁榮之時生存不容易,以前比比皆是可以流連的咖啡廳,現在却只余小小的外賣店面。
本想去聽音樂會,但擔心家裡,遂向碼頭方向走。在 Holiday Inn 喝了杯啤酒后, 在后面小街找了家北方小館,餃子不錯,酸菜排骨粉條也可以。這裡有幾家比起香港正宗許多的外省小館,以前顧客多是神女之類的外鄉,現在地方都體面了,客人也還是外鄉,多為國內游客。有興趣的話,不妨挑一家試試。
我覺得,偏離游客區的澳門還是很值得探討的。
10 July, 2009
中文解毒 從混帳文字到通順中文
28 June, 2009
伍佰: 太空彈巡迴演唱會─香港站 27/06/09
伍佰: 太空彈巡迴演唱會─香港站 27/06/09
伍佰對香港人來說並不熟悉, 原因很多。
伍佰並非不知所謂的《偶像派》,沒有太多的包裝,靠的是實力:技術的實力, 吉他彈得呱呱叫;頭腦的實力,做的曲好聽之余做的歌詞一樣好。是晚又彈又唱, 足三小時, 誰人能及?!
伍佰除了台語外,語文很差勁, 限制了他。因為市場,他大部分的歌都是國語歌。 咋聽可能會因為不習慣口音,覺得他唱得一般;但其實細聽下,他節奏拿捏得准,唱得很直接,那才是搖滾的精神!
伍佰有太多的歌是作給別人唱的。 是晚他唱了很多首作給萬芳,張學友,譚詠麟等的歌,但我最喜歡的是迪克牛仔的那一首。
通常沒有實力或體力的歌手才請眾多嘉賓。是晚伍佰有莫文蔚, 但不幸的是, 好像帶來的是冷場,沒有還好一點。
樂隊 China Blue 不用說了, 是頂尖的。 全場和伍佰合作得天衣無縫,有一種難求的有來有往的感覺, 效果遠勝一般所謂頂尖但是是湊合的樂隊。對我來講, 單聽樂隊就夠了。不幸的是,有兩個不知所謂的舞者,很是礙眼, 更是敗筆。
紅館祗開了三邊,約七八成滿,氣氛越晚越好,到后來依依不舍地不肯離去, encore 了好幾次。
演唱會實況 (蘋果日報)
伍佰訪問 (蘋果日報)
伍佰 Youtube MTV
24 June, 2009
圖說雲咸街滄桑:1840年代-1960年代
作者∕王鋼
版次∕2008年7月
出版∕香港中華書局 (library: 739.1 1087)
前幾天在書局看到了一本新書,是香港日治時代集體回憶錄, 好像叫什麼《忍聲吞語》的。查了圖書館,沒有, 就到香港歷史書堆裡隨意翻翻。 看到這一本充滿了圖片的書,就借了回家解饞。
關於內容及作者介紹, 請看香港中華書局網上資料。
沒聽說過作者王鋼。肯定的是,不是香港人。或因如此,也或因英文能力問題,盡管作者做了不少的研究,書裡還是出現不少的紕漏, 其中頗多為中英對照問題。 這個出版社與編輯都有責任。
雖然作為歷史書未能盡善,作為一本容易看的香港文化探索和消閑書卻是不錯的。大量的圖片甚為可觀, 對當年消閑及文化活動的描述也頗具趣味性。最好的是,此書可以隨便翻翻,一樣可以得到樂趣。下面隨意提提幾個我覺得有趣的片斷:
--有關斯義桂及戴愛蓮在香港的義演 (pg 201-2)。
最近才逝世的戴愛蓮為中國現代舞先驅,做出過貢獻,但近代中國現代舞的發展我認為並不好,現代舞蹈比現代音樂更難結合所謂的《民族性》。
戴愛蓮 Biography.
斯義桂為中國第一個國際級的名男低音,我有他 RCA mono LP (BSO/Munch/Berlioz) 及 Mercury CD (Paray/Mass) 的錄音。
斯義桂 Discography, 斯義桂 Biography and soundclips.
--寄生虫 Schistosoma Mansoni 的蛋 (上中图) 我在顯微鏡裡看過不少,也知道 Manson 是熱帶醫學名家, 卻不知道他也就是牛奶公司的主人 (pg 92)。
--1930 年,娛樂戲院引進了遠東第一部有聲電影放映機, 1928 年美國 Western Electric 的產品 (pg 194).
06 June, 2009
In Memory: David Carradine and Kung Fu
The year 1972 was when I arrived in New York City. The city was bewildering and utterly foreign to this teenager raised in HK. Although adaptation took years, I soon voraciously took up American television. What amazing offerings, and a hugh number of old movies late night.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TV shows in that era was Kung Fu, and I was an avid follower. It starred David Carridine, who recently died an unnatural death in Bangkok. I don't know whether this TV series was ever shown in HK. So a little synopsis taken from a wikipedia entry :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Kwai Chang Caine虔官昌 (David Carradine) is the orphaned son of an American man and a Chinese woman. He has been raised in the Shaolin Monastery, and trained by the monks to be a Shaolin master.
In the pilot episode, Caine’s beloved mentor and elder, Master Po, is murdered by the Chinese emperor's nephew, and Caine retaliates by killing the nephew. In order to avoid execution for his crime, Caine flees from China to western America, where he seeks to find his half-brother, Danny Caine.
Although it is his intention to find Danny while avoiding notice, Caine's training as a priest has instilled in him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cing him repeatedly to come out into the open to fight for justice. After each such encounter, he is compelled to leave to stay ahead of the emperor's assassins..."
The quirky show is an amalgram of three main elements: (1) the old western, with its dusty border towns, corrupt officials and inevitable triumph of justice over evil; (2) kung fu, newly popular in the West, with all the pacifist philosophy behind the martial arts; and (3) the loner and fugitive in search of justice, and more.For those interested in more details, here is a Kung Fu website with details on every episode.
The show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anything else. Sometimes it was tranquil to the point of boring; other times the pseudo-Eastern philosophy was a bit tacky. But it was appealing to me for its humanity and its Chinese element. Remember, this was from the era of "make love, not war". Today, it would be hard to imagine an American TV show with such a heavy Chinese element. Like Marco Polo's Travels, it makes one wonder if humans have progressed.
The fugitive element means each episode is tinged by sadness, the inevitable separation at the end looming large even when kindred souls first meet and love germinates. It also means there are guest stars in every episode. From the wikipedia entry above I found out two musicians who are familiar to hifi fans have guest-starred: Cannonball Adderley (he died soon after) and Jose Feliciano, . Here is a little youtube segment:
01 June, 2009
5.31 游行 之 歲月無情
26 April, 2009
沉默的語言
沉默的語言
在紐約一個展覽裡無意中看到了 崔斐 的作品,頗為欣賞, 遂上了她的 網站, 裡面有很多照片及一些介紹文章。 我看了她的網頁后就去了她的畫室拜望, 那才意會到她的東西要近距離細細地看。網上的圖片未免太小了點; 那也好,這樣會令人去看真品。
這些作品雖然摻著文字的意念, 而與觀賞者的對話也是默默無言的, 它們卻有一種令人自發地去思考的力量, 有別於大部分採取高姿態迫人思考的創作。
Letter 和 Tracing the Origin (Works on Paper系列)裡酷似文字的枯枝寫下了甚麼? 我覺得沉默的語言並不是在刻畫或追隨大自然,至少不是令人歌頌的那一面。
Read by Touch 用的荊刺和枯枝一樣, 是面臨腐朽的東西被注入了新生命,然而作品的名字提醒我們不能祗用眼睛去觀摩,要意識上伸手出去近距離的接觸才能體會到更深的層次。可能會造成的創傷,點出了蛻變背后深藏著未泯息的東西。玫瑰花燦爛的背后是有刺的,但介入了文字的層面后,更浮現了沉湎,傷痕的可能性。
有過去才有傷痕,而崔斐的材料都有它們的過去。我們好奇的是,她的作品有沒有反映著一些她的經歷呢? Manuscript of Nature I 這一幅畫說是油畫,卻用了綜合技術;近看的話會察覺葉狀的淺溝裡漆封著枯葉的印痕。我看實物的時候,想起了 Tarkovsky 的電影。而 Diary 又是誰的?崔斐親口跟我說,那可以是囚犯用來記日子的記號。我本沒想到,聽了就多了幾分警覺性。
除了文字外, 圍棋也是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 我覺得 Read by Touch 就像一盤危險的圍棋。這越發令人意味到藝術家是在一個可能是自設的框框裡求變, 自省,乃至更新。 在這個細語,甚至欲語還休的世界裡,作品 luan ma/亂碼 就顯得(白)了一點。
這些只不過反映了一個曾与顯微鏡為伍的人的想法。我沒看過崔斐的大型裝置,從照片上推斷,看過了會有一些嶄新的想法。
11 March, 2009
Movie: Cadillac Records
Info, clips and pics on IMDB
On Sunday March 8th, on a Korean Airline flight presumably with its route altered (to avoid flying over North Korea), I watched the excellent Changeling after lunch. Not able to fall asleep, I went over the wide choice of movies and came across Cadillac Records, a film I had not known about but was excited to find. I hope this film will be shown in HK.
This is a rather loosely assembled film about CHESS records, its founder Leonard Chess, and its artists that include many blues immortals: Muddy Waters, Little Walter, Chuck Berry, Etta James, Howling Wolf. Wow, just that list is enough to make you howl with joy!
The music is timeless (in covers by the actors, all bona fide singers) and the acting is fantastic. I was particularly thrilled by the portraits of Chuck Berry, Little Walter, Howling Wolf and Etta James, the last in a great performance by Beyonce! Smoking sexy!!
Check out the link above, and the youtube clip below.
24 February, 2009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前两个星期六去了,是个惊喜。
(以下摘自 网址)
策略伙伴 香港浸會大學/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藝術中心
資助機構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中心为白田街石硤尾九層的工廠大廈舊址, 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提供港幣六千九百四十萬元的捐款及以港幣二千五百萬元為上限的補助撥款,以資助翻新和改裝大廈及部份啟動費用。
可租用面積約110,000平方呎,為藝術及設計工作者提供創作空間,冀成為社區內匯聚本地藝術及文化的中 心。中心除設有供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團體租用的單位外,也設有實驗劇場、藝廊、公共藝坊及工作室,供駐中心的藝術工作者及公眾人士租用。中央庭園提供一個表 演場地,作舉辦小型藝術及文化活動之用。中心其餘地方也設有小型的展覽及表演場地,供舉辦活動。庭園讓天然光進入,在晴朗的天氣下使大廈生氣勃勃。頂層天 台將綠化成花園,並可擺設雕塑及舉辦活動。中心會視乎需求及財政狀況,設立玻璃、木工及金工工場,為租戶提供藝術創作的支援。中心內將設有食肆、藝廊精品 軒及其他商業租戶,服務租戶及到訪市民。〉(上摘自 网址)
我觉得室內設計 (MDFA 建築師事務所) 做得挺好;中心简单明亮, 指标清晰, 令游人逛得轻松。 我去的是昆曲社,但里面什么样的艺术都有, 大都欢迎参观。
看看租户指南不难发现你有兴趣的一角。星期六会有较多的展览及活动,是半日游得好时间。
除了下面贴上的 RTHK 新闻短片, 请看更详尽的 RTHK 英文纪录片
17 February, 2009
电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奇幻逆緣
看 youtube 预告片
Particulars of the Film
前一阵子看的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奇幻逆緣), 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166 分钟一下就过了,还回味无穷。 还没看的话应该加快脚步,怕是快落画了。
详情就不多说了, 看资料吧。香港网上也有些不错的评论, 值得看看。我的一些感觉:
--说的是 "kindness"和 "let go"。慈悲和恻隐之心普照着剧情, 而主角门交错的缘分令他们学会放下;再爱得深也有必须撤手的时刻。
--Beauty is in the details. 电影美指佳, 刻画细腻,不同年代的气息分明。 选角更是下过苦功,大小演员不单只好看(少年演员们甚至迷死人),更都对称角色, 提供了难得的连贯性, 令观众忘了剧情不可思议之处。不得不提的是 Tilda Swinton 演的英国大使夫人,清汤挂面居然能令人惊艳, 殊不简单。
「我的出生情況非比尋 常。」這就是美國作家費茲傑羅 (F. Scott Fitzgerald) 在1920年出版的短篇小說《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主角的第一句說話,他是一位生來便如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然後慢慢隨年月變成年青的奇人。他跟所有人一樣,都是沒有能力阻止時間流逝的凡 人。
故事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8年,地點是美國新奧爾良州,橫跨一個世紀,描述班傑明巴頓的一生傳奇經歷。電影由《七宗罪》導演大衛芬查執導, 畢彼特及姬蒂白蘭芝主演,其他演員包括泰娜芝漢森及蒂迪絲雲頓等。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奇人的故事,包括他走過的路和認識的人,沿途發現生命的喜悅和死亡 的悲哀,與及一些超越時間限制的東西。(摘自 hk.88db.com)
13 February, 2009
25 January, 2009
牛年牛语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这幅唐代的《五牛图》, 越看心越欢喜, 给各位奉上, 拜个年!
祝:
邊走邊談普天慶
界內界外一家親
画的故事还牵涉到香港。1958 年,对小弟来说,更有特别意义。
详情如下:
中國唐朝時期,出現了一些善於畫動物的畫家,比如善於畫馬的曹霸與韓幹、善於畫孔雀的邊鸞以及善於畫牛的韓滉。這 幅《五牛圖》卷不僅讓我們一睹1300年前唐代畫家韓滉畫牛的高超技藝,而且此圖所用的畫紙,正是唐代繪畫所用的典型紙張——麻紙,《五牛圖》卷乃是目前 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
韓滉(723——787年),字太衝,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他是唐代宰相韓 休的兒子,在唐德宗時期歷任宰相、兩浙節度使等職,封晉國公。擅畫人物和畜獸,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五牛圖》中所繪的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 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 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畫家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更是細緻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 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五牛圖》卷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的熱點。按明朝人的著錄,《五牛圖》卷在北 宋時曾收入內府,宋徽宗還曾題詞簽字,但這些痕跡都因後人的挖割而不復存在了,只有“睿思東閣”、“紹興”這些南宋宮廷的印記表明它南渡的身世。元滅宋 後,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如獲巨寶,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到了明代,《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鑒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 中。清代乾隆皇帝廣詔天下珍寶,《五牛圖》卷被徵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清朝末年,名畫被轉到中南海瀛臺保存,但卻在八國聯 軍入侵北京時被掠走。1958年,《五牛圖》卷驚現香港,在周總理的批示下政府以重金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纍纍,更有大小 洞蝕數百處。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臟污,畫心洗、揭、刮、補、做局 條、裁方、托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 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準。
裝裱修復完成的《五牛圖》卷舊貌換新顏,名畫重又煥發生機。(故宮博物院 達微佳)
(摘自新华网)18 January, 2009
電影: 停車
停車短片
第一天就去了看; 沒抱太大希望,卻得了個驚喜。 電影流暢, 美指一流, 演員稱職; 充實!
說是公路電影,卻祗在幾個荒涼的定點間排徊。 一程車, 為的是一念之差; 回頭,為的是才掠過心頭的意念。 要說是在三叉路口,倒不如說是為了走完每一條該要走完的路,來來回回是難免的了。人,能給予别人多少?一瞬間,可以很多; 那長久呢?
生活像電影, 由大事加雜碎膠合而成;電影像生活,拿捏的不准就沒戲了。是有哪麼一點王家衛的調調, 但言之有物,師承誰都不打緊,比《海角七號〉強多了。
《停車〉的配樂更棒,居然有 Ruvueltas 等冷門古典在內,氣氛一流!但還沒出 CD, 有一定買。
母親節,努力挽救夫妻感情的陳莫(張震 飾),和妻子(桂綸鎂 飾)相約共進晚餐,想拉近他們疏遠的感情。他在回家途中想買個蛋糕,正好路邊有個車位,陳莫開心的停車,離開去買蛋糕。不料回來之後,車子卻意外被違法併 排停靠的車輛擋住、動彈不得。為了尋找車主,他接連與喪子的老夫婦、破產的香港裁縫(杜汶澤 飾)、獨臂的理髮師(高捷 飾)、火爆的皮條(戴立忍 飾)、被迫賣淫的少女(曾佩瑜 飾)交會。整個晚上遇上了一連串的奇人異事,還被打得頭破血流。搞了一晚,到底能否安然回家?
02 January, 2009
對北京道一號的一點想法
得獎與否, 我不喜歡它。
停車瑒的出入口位於廣東道, 是合理的, 這樣對交通影響最少。 開車的可以直接地從停車瑒坐電梯上去吃飯。 爽呀!
名店的櫥窗都面對北京道, 前面旳行人道很寬, 出入的人卻不多。
正門位於九龍公園徑上, 前面的行人道很窄, 更是公車站。 門前任何時候都有長長一絛等候 K16 的人龍。在龍頭的跟剛吃飽飯的人打個照面, 也跟急於進去的人刈那間擠在一起。 那爭相進出角落上那地下通道的人群更甭提了。
這兒車多, 更近交通燈位, 空氣非常糟, 等車的固然要忍受, 穿得漂漂亮亮出入的人也逃不了。 進了北京道一號的門卻不等於解脫, 裏面的空氣好不了多少, 壓根兒仍是被玻璃箱包裝了的汽車廢汽。
不得不問, 正門為什麼不開在北京道上, 讓人堂堂皇皇地出入, 而不是狼狽地爭路? 那不少了很多面對北京道可用天價租出的店舖? 那面對九龍公園徑的一邊不成了只供候車人觀賞的櫥窗嗎?
我覺得, 如果食物值三十元, 裝璜海景附加費九十元, 那店家只能收顧客八十元, 剩下的四十元當是真正地把顧客當貴賓的一種誠意吧!